logo
您的位置:  首页 > 附小新闻
成长=平台+钻研+反思
时间:2015-11-26 发布者:校务办公室 点击:

 

自我校践行“率性教育”办学理念以来,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也一直积极践行“保护天性、尊重个性、培养社会性”,关注学生差异、尊重学生学习规律,先学后教,顺学而导。

2015年11月2日—6日,东师附小繁荣校区开展了第八届“希望杯”课堂教学大赛,共有11位教师参加了汇报及比赛,每位教师都精心备课研究,通过赛课活动平台,更深入地理解了“率性教育”的理念,提高了自身的教学技能和水平,收获颇丰。

我所执教的是长春版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七板块的两首五言诗《鹿柴》《寻隐者不遇》。《鹿柴》是一首写景诗,通过对山林的幽静的描写表达出作者内心的宁静;《寻隐者不遇》讲了一件在山里发生的事,作者的心情在希望和失望中交织。两首诗虽然表达的内容不同,但都是叙事与写景交融,富有情趣,值得品读和学习。

受语文学科近几年进行国际比较研究的影响,个性化教学单元实施后的成果辐射的作用,我们很多教师在“教教材”还是“用教材教”方面有了很多的思考。我们经常在备课中会有一定的课程意识,将国标教材进行校本化的处理,构建以能力训练目标为核心的单元教学。“山中行”这个单元也是如此,两首古诗内容不难理解,又有很多的相似之处,可以构建“举一反三”的单元学习目标,即围绕一个能力训练目标,详讲一首古诗,另外一首作为巩固练习的内容进行补充学习,以培养学生的一方面语文能力。

于校长在《儿童的意蕴》的报告中多次提到,儿童是幻想家、儿童是哲学家,他们好奇心强,敢想、好问。在教学中为了更好地体现“保护天性、尊重个性”,我与年组的老师们进行了深入研讨。师傅柳耀华老师和组长张颖哲教师都给予了我细致入微的指导,针对三年级上学期的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语文学习的规律,将本单元的学习目标定位在“运用提问的阅读策略学习古诗”,引导学生学会质疑,在质疑、解疑中感悟古诗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积累理解古诗的经验,从而提高语文素养,使学生由被动到主动,由学会到会学、乐学。

 

 

基于这种课程思想,我对《山中行》这一单元的学习计划做了以下调整:第一课时目标为初读两首古诗,扫清文字障碍,了解诗人等相关背景资,根据《寻隐者不遇》一诗提出问题;第二课时目标为运用提问策略学习提问方法,读懂《寻隐者不遇》,并且迁移提问方法,练习针对《鹿柴》一诗进行提问;第三课时目标为通过解决《鹿柴》一诗中的问题,品读古诗,体会诗人情感。在本次希望杯
教学大赛上我汇报第二课时的内容。

一、提出问题,学习方法

在第一课时,我引导学生围绕《寻隐者不遇》这首诗提出了一些问题,有的孩子关注了个别字词的意思上,有的孩子关注了诗词没有提及的补白部分,更有发散思维比较强的孩子根据某个关键词提了一连串的问题,我充分尊重孩子之间的差异,给予鼓励,保护学生们好问的积极性,并且和学生们梳理出几个关键问题。这几个问题的选择是有较为典型的,无论从提问的角度,还是对于古诗意思的理解,三个问题的连续性与典型性都值得深入研究,借助这三个问题,学生在读诗与解诗中,总结出三种提问方法,即关键词提问,补白提问,追问的方法,继而深刻体会诗意的厚重,体会到提问质疑对于理解诗意的精妙之处。

二、探究解疑,感悟诗情

由问生疑,顺学而导。引导学生学会就关键词提问,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这里面所强调的“顺学而导”,要求教师认真倾听学生发言,关注学生差异,充分尊重孩子的个性发言,捕捉所提问题的关键词语,同时,教师要用简洁而准确的语言评价学生所提问题是否有价值,这个评价,即所提问题是否有助于

  

 

对所学篇目的深入理解。最后学生结合所提问题及思考出的答案将古诗内容及其情感体会深刻,喜爱诵读的孩子配乐朗读古诗,想象力丰富的孩子将古诗讲成一个情节丰富的故事,表现力强的孩子惟妙惟肖地表演有故事内容改编的小故事!学生们不仅在质疑解疑中读懂了古诗内容,更体现了尊重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社会性。

三、迁移方法,巩固运用

接下来,结合《鹿柴》进行巩固训练,检测孩子们是否掌握了有效的提问方法。

有了《寻隐者不遇》的学习基础,学生们很快能在学习实践中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问题,在小组交流学习中,学生之间在提问中评价、判断,一同探究什么是提问的关键词,什么又是有价值的问题,碰撞火花,提出了很多对于深入理解《鹿柴》有价值的问题。

当然在教学中我也仍有些遗憾:

1. 学生方面:对于如何提出问题,什么样的问题有价值,学生探究的时间仍显不够充分;个别学生提问的角度比较单一,有些问题属于一类,但学生缺少归纳梳理的能力。

2. 教师自身:在倾听与理答方面还需加强。有些学生的发言很独特,在与学生的对话中没能有效引导提升,没能很好地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不觉有些遗憾。

教学本身就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在这段遗憾中我却收获到了珍贵无比的真知——“教无定法,学无止境”。

作为一名刚刚走出“青蓝”迈入“希望”的青年教师,每一次备课磨课都像是一次脱胎换骨的磨炼,回顾整个“希望杯”教学大赛,前辈的耐心指导,同仁的精彩教学,领导的深刻点评,无不让我收获着,成长着,也使我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感谢学校提供这样的平台!“希望”的一代是附小承上启下的中坚一代,也必将在附小这块广阔平台上继往开来,踏实前行!

 

 

撰稿人:李雪莹

教学管理部

2015.11.25

 

0431-85616988
xiaoban@dsfuxiao.com
吉林省长春市自由大路696号
吉林省长春市繁荣路8号
吉林省长春市净月大街4775号

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所有: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吉公网安备 220104020011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