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醒心灵的艺术
——全国中小学班主任工作高级研讨会学习纪行
春城已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风光,首都也随着大面积降温驱散了雾霾的笼罩,迎来了清新的空气。2014年11月29日,全国中小学班主任工作高级研讨会在北京洋桥大厦会展中心一号馆正式开讲。来自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直辖市的德育校长、德育主任、优秀班主任等200余人参加了本次盛会。
本次研讨会由中国教育服务中心主办,会议主题为“唤醒心灵的艺术”,旨在研讨班主任在日常工作中如何进行班级文化建设、如何加强中小学生品德的塑造、如何让问题生教育走向科学,以及主题班队会设计与实施的创新理念等。
本次研讨会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专家讲座,二是参观交流。
一、 专家、专题、专业
本次研讨会邀请了全国知名的数位教育专家,分多个专题,从专业的角度对班主任工作进行指导。如当代中国心理学权威专家、教育家,教育部“国培计划”首批专家,教育部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主任,北师大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林崇德先生;“中国的雷夫”,新教育“毛虫与蝴蝶”项目核心组成员,全国推动读书十大人物,齐鲁名师,山东省优秀班主任,北京十一学校亦庄分校一线班主任常丽华老师;知名班主任工作研究专家,教育部万名中小学班主任国家级远程培训专家,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教授王晓春老师等。
各位专家的讲座从各自的专业领域出发,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各个专题的主旨,理论联系实际,台上台下互动频繁,各个鲜活的实例与行之有效的策略,赢得了在场学员的赞叹和阵阵掌声!
(一)习惯培养:功在当下,利在未来
12月2日晚七时,著名青少年教育专家,国务院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中国教育风云人物,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孙云晓老师主讲《行为习惯的培养是道德教育的核心目标》。他从更高更细的角度诠释了如何在新时代的影响下实践习惯培养。报告中的两句话,给了我思考和提示。
一是,孙老师提出“好的关系胜过许多教育。”改变教育从改变关系开始,倾听和理解改变大人与孩子的关系。现在的孩子最在意的是身边人、同龄人的认同。很多事情,老师和家长可能是最后知道的。与孩子形成良好的关系,才能走进他们的世界,发挥教育的作用。
二是,孙老师提到培养良好的习惯,首先要学会“自我管理”。中学生更适合“自我管理”的培养。“自我管理”有三句话:1明确我的目标是什么;2我现在做什么;3我现在做的事情对实现我的目标有什么帮助。“自我管理”与我校的“我的成长我做主”提法不同,但是在达成目标上有异曲同工之处。在指导学生实践自己的成长计划中,最艰难的就是如何坚持计划,形成稳定的习惯。针对这一问题,孙老师给了详细的分析和细致的指导。
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对于习惯的研究认为,习惯有一个简单的神经逻辑,即暗示、惯常行为和奖赏。只要保留暗示和奖赏,就容易改变惯常行为。孙老师以自身经历为例讲了暗示和奖赏的作用。对于儿童来讲,习惯的养成当然需要老师的奖赏和家长的鼓励,但是最高的奖赏来自于同伴的认同,内心的满足和成功的体验。
习惯的培养有六个步骤:
1、提高认识,引导孩子对养成某个习惯产生兴趣;
2、明确规范,让孩子对养成某个好习惯的具体标准清清楚楚;
3、榜样教育,儿童少年时代是榜样和偶像的时代,其学习特点是观察和模仿;
4、持久训练,坚持不懈的行为训练,让孩子由被动到主动再到自动。养成一个习惯需要21天,而形成一个稳定的习惯要90天;
5、及时评估,让孩子在成功的体验中养成好习惯;
6、形成环境,让家庭生活和学校环境乃至社会风气成为孩子养成良好习惯的支持力量。
(二)问题学生教育:期待更加科学化、专业化
11月30日上午8时,由知名班主任工作研究专家,教育部万名中小学班主任国家级远程培训专家,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教授王晓春老师主讲《让问题生教育走向科学》。
问题生是指在品德、学习态度、习惯、心理等方面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且用常规教育手段不能解决其问题的学生。从问题类型上看,问题生可分为不良行为习惯型、厌学型、心理障碍型、品德型、“好学生”型等。教育不同类型的问题生时,教师的角色有所不同。
教育行为习惯型问题生时,教师像个耐心的长辈。
教育厌学型问题生时,教师像一个科研人员,学习问题专家。
教育心理型问题生时,教师像一个心理医生。
教育品德型问题生时,教师应该像一个足智多谋的战士。
教育“好学生”型的问题生时,教师应该像一个高明的侦探。
针对东师附小繁荣校区在校学生基数大、问题学生多、问题复杂、形成原因多样等情况,本着“不抛弃,不放弃”的原则,各班主任对问题生采取了许多积极主动、行之有效、正面出击、阶段总结等方法。走进问题生的心灵,寻求问题生家长的配合,争取其他家长的理解,使问题生有了很大的转变。
一、 参观、参与、参考
为了让老师们切身感受名校风采,12月3日下午组委会安排大家到北京史家小学进行了参观。